返回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主 页 > 基本陈列
   
自然文化馆
展期:
地点: 鞍山市博物馆
主办:
     灵秀千华 ——自然文化馆之千山 地灵温泉 ——鞍山温泉文化展 国石岫玉 ——自然文化馆之岫玉 千年钢城话春秋 ——自然文化馆之冶铁
  


灵秀千华

                ——自然文化馆之千山



        千山,古称积翠山。因山峰众多,遥望若青莲接天,故又称千朵莲花山,简称千山。最早形成于38亿年前,最高峰仙人台海拔708.5米。

    千山系长白余脉,有“关东第一山”之美誉。东依鸭绿江,西俯辽河,南望渤海,北接龙岗。其山体峻拔,峰峦剑列,素有“千烽剑戟排”之称。除以自然景观著称外,千山文化也积淀厚重,佛道共融一山,是东北最大的宗教聚集之地,有五大禅林、九宫、八观、十二茅庵等近40座庙宇,特别是身高70米的世界最大天成弥勒大佛,蔚为壮观。千百年来,记述和游历千山的名人、名著繁若灿星。千山以其自然景观和人文胜迹的天作地合,而成为文脉悠长的旅游胜地。千山风景区总面积125平方公里,是国务院公布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区”和首批十大“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 本展览立足千山的自然景观与人文胜迹的结合,凸显出景观和史迹,都是一种“凝固的文化”。从多重文化视角展示千山地域文化。

                                             第一单元  千峰集翠

一、千山文脉与名称由来

千山,又名千华山、千朵莲花山、积翠山。是具有千年文脉的历史名山。早在汉代史籍中,已称为“室韦山”。800年前的金明昌年间,中都路转运使王寂以“提点辽东路刑狱”巡察辽东,在所著《鸭江行部志》中,首次留下“千峰”的记载。元大德八年(1304年),辽阳儒学叶瑞在关帝庙碑中,记有“千山南峙,如列剑槊”。其后元皇庆二年(1313年)《香岩寺雪庵和尚金公碑》亦记有“千山”,是为千山正式见于史籍之始。其后千山和千华山等,则屡见明清诗文、典籍。是与北镇医巫闾山并列的辽海名山。

二、灵秀千华的自然景观

千山与长白山、医巫闾山,素被称为东北三大名山。而从现存建筑人文史迹看,千山在三大名山中,又堪称翘楚。奇峰、奇石、奇松,是千山之奇;峰峦、岩松、古刹、梨花,构成千山四绝。清道光年间诗人刘杞在咏千山《梨花岩》中说:“万树梨花拥玉壶,梵王宫畔醉醍醐”。其“梨花玉壶”,实点出了千山自然景观的精粹。其他“仙人台”、“太极石”、“观音峰”、“象山晴雪”等文化意韵深厚的自然景观,与人文胜迹的结合,更构成了千山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

                                         第二单元  千年文脉

千山名胜,除了灵秀千华的自然景观和建筑文化外,以其千百年来的史迹、名人以及石刻、游记、诗文,构成千山文脉的一支奇葩。千山文脉源远流长,考古遗存十分丰厚,传世的寄咏千山的历代诗文、游记层出不穷,共同构成的千山人文积淀,历久弥新,引人探寻。

       一、从远古走来的千山文化

       千山地区历史悠久,远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远古先民就已经在这里繁衍和生息。在千山风景区倪家台村农田里就曾发掘出有夹砂红陶片;在千山温泉疗养区一处台地上发现磨制的石斧、石球、石饼等新石器时代晚期器物。而在千山风景区木鱼庵、太安宫遗址、无量观等处均有古代先民祭祀天地活动时钻刻的日月星辰、大地、龟石等岩画,据考证这些岩画存在的年代更早约为新石器时代早期。

      二、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是千山文化的独特人文景观之一。著名金石学家马衡在《中国金石学概要》中说,“刻石之特立者谓之碣,天然者谓之摩崖。”摩崖以自然天成的在峭岩上的摩刻和绘画,而使自然与人文景观浑然一体,具有独特的“双重文化遗产”价值。千山的摩崖据不完全统计,有500多处。现选其有代表性者展示若干。

      三、历代名人与千山文 化

                                                      第三单元  宗教文化

一、佛教禅林

灵秀千华山,除了自然景观的奇石、奇峰和梨花争艳外,素 以佛教“五大禅林”著称于世。五大禅林,又称“五大丛林”,其佛教本义即《大智度论》中所说“僧聚处得名丛林”。其中以龙泉寺、大安寺、中会寺、祖越寺和香岩寺,规模最大、建筑宏丽、僧众隆聚著称。另外还有灵岩寺、慈航寺、双峰寺、大佛寺等名刹,形成了千山文化的独特内涵。

二、道教宫观

无量观位于祖越寺东北的奇峰古松间,为千山最大的道教寺观。共分七个建筑群,34棟建筑,总面积662平方米。无量观开山祖师刘太琳,是龙门派第九代弟子,生于明崇祯元年(1677年)。曾在本溪铁刹山云光洞出家,为沈阳太清宫主持郭守真第四个弟子。清康熙五年(1666年)其师派刘太琳到千山传教,今于无量观罗汉洞石壁上刻有“释道同源”。此为千山宗教文化释道合璧的著名景观。2013年5月被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千山的历史与文化、自然与人文,交织成了一幅横亘百年的巨幅画卷,此次展览掬起其中的精华,为广大观众一一介绍,希望各位能从本次展览中,一领千山竞秀的绝世风华。


 地灵温泉      

          ——鞍山温泉文化展


我国是世界上温泉最多国家之一,又是温泉利用最早的国家之一,温泉文化灿烂辉煌,五千多年的温泉文化史从未断裂过,这是中国温泉文化有别于外国温泉文化最为重要的特点。鞍山蕴藏丰富的温泉资源,温泉旅游疗养胜地闻名于世。据测定,鞍山地区有地热反应的温泉达20多处,是东北地区地热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不仅储量丰富,而且埋藏浅,水温较高,具有极高的利用价值。

自古代起,鞍山地区的人民即开始认识和使用温泉,经过多年的开发和利用,目前,鞍山已经形成了以汤岗子温泉、千山温泉、海城东四方台温泉和岫岩温泉为代表的集温泉治疗、休养、旅游、度假、养生于一体的温泉旅游度假区。鞍山温泉伴随着历史的车轮不断发展,承载着几多风云变幻,几多岁月更迭,又将随着鞍山的城市发展,走向光辉灿烂的明天!

分为三部分展示

  第一部分 星罗棋布  鞍山温泉概况

        第二部分 福地洞天  鞍山温泉发展史

        第三部分 气润相泽  鞍山温泉与文化

泉,造化鬼斧,是自然诞生的妙境奇迹;温泉,润养疗生,是人类探寻的天然传奇。拥有温泉资源,泽被八方来客,是鞍山这块灵秀之地对世人的又一馈赠。

鞍山的温泉资源开发早、影响大,留下了很多让我们引以为傲的温泉文化。近年来,为贯彻我省关于把辽宁建成全国温泉大省的战略决策,鞍山市加大了对温泉资源的开发力度。以建设全国温泉养生基地为目标,将汤岗子、千山、海城、岫岩和台安温泉资源为依托,规划了一系列以温泉为主题的大项目、好项目,经过“十二五”时期的开发建设,鞍山温泉文化的内涵将更加丰富。


    

国石岫玉

                     ——自然文化馆之岫玉



   
玉文化和龙文化,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而岫玉文化又是我国北方玉文化的一支奇葩。岫岩玉以出产于辽宁省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得名。岫玉在源渊涵深的玉史长河中,几经曲折而不泯,历经沉浮而复兴,为中国玉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历史貢献。



从考古发现看,至少从新石器时代晚期、5000年前的红山文化时期,岫玉已被开采利用。《尚书》中的东方之“夷玉”,或应指辽东之岫玉。岫玉以其发现早、储量丰富和工艺流传广泛,在我国玉文化的丛林中独步先行。因而被人们公认为“中华第一玉”和“国石”,是“中国四大玉器”产地之一。本展览追溯岫玉发展的历史源渊,从岫玉开采、岫玉工艺、岫玉品鉴和岫玉工艺传承等多个文化视角,展示其独具特色的岫玉文化。

                                                     第一单元  远古时期的辽东岫玉

                                   第二单元  历代岫玉的开采与雕琢

      与近万年的文明起步几乎同步发展,在长约8000年的玉文化发展历程中,岫玉的开采和利用,几度出现兴衰和跌宕起伏。进入有文字可考的商周到两汉,虽然和田玉西出东进,奉为至珍。但岫玉仍盛行北方。经过近年研究,古玉考古界专家提出,红山文化古玉来自岫玉产地,并且主选河磨玉用料。已被考古发现所证明。

      我国古代称雕琢玉器为“理玉”、“治玉”和“碾玉”。当代考古发现证明,从新石器时代起,岫玉的雕艺 已经具备切割、琢磨、钻孔等工艺。至青铜时代以后,更出现了金属铊具,玉器加工能力显著提高。

      中国传统的琢玉技艺,有数千年以上的历史。而最早见于文献记载是明代的《天工开物》。可见玉雕工艺,首先经历了漫长的身艺相传的实践过程。从古今玉器的雕琢看,主要有选料开采、设计画样、粗坯切割、细作打磨、陶膛加工、打眼拉环、镂孔雕花、上光包装等程式化过程。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三单元  岫玉的种类与品鉴

    岫岩山藏美玉,河出翠璞,拥有得天独厚的玉石资源。岫岩玉自古就以品种多样,储量丰富而著称于世。举凡岫岩境内所产的各种玉石统称之为岫岩玉。从矿物学的角度来划分,岫岩玉主要有透闪石玉和蛇纹石玉两大类。其中透闪石玉俗称为老玉。蛇纹石玉在宝玉石行业中通称为岫玉。

                                           第四单元  岫玉雕艺的文化内涵                                                  

     岫玉文化,作为中国玉文化的代表性“国石”文化之一,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而且在雕艺制作的主题设计、表现手法和工艺内涵等方面,也具有独特价值。是古今玉文化品鉴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第五单元  岫玉的收藏 

      岫玉是我国史前玉文化的三大古玉源头之首;也是我国历代备受珍重的四大传统名玉之一。除了其研究价值外,在国内外古玉收藏界亦备受推崇,成为玉器收藏的重要文化品类之一。


      岫玉,作为中国名玉之一,是有着几千年形成和开发历史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其资源丰富、文脉深远。向社会全面展示和介绍岫玉文化,对弘扬鞍山地域文化,提升地区文化品位,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千年钢城话春秋

               ——自然文化馆之冶铁


在人类文明史上,冶铁技术的发明和铁器的出现,开创了历史上一个全新的时代——铁器时代,我国古代用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冶铁技术经历三次重大变革。即战国秦汉时期采矿和生铁柔化技术的发明;南北朝以来从“灌钢法”到唐宋“炒钢”技术的发展;明清时期“生铁淋口”技术的发明。鞍山地区的冶铁历史,与上述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同步,考古发现鞍山最早的冶铁遗迹和遗物,出现在战国西汉时期。当代被誉为“钢都”的鞍山,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脉基础。本展览,以历年发现的鞍山冶铁史迹和近现代鞍钢的发展为背景,介绍千百年来鞍山冶铁业发展的历史兴衰,揭示鞍山冶铁的历史文脉和当代鞍钢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


第一部分 得天独厚的铁矿资源

       第一单元 中国冶铁发展

       铁器的出现使人类历史发生了划时代的进步。铁器坚硬、韧性高、锋利,胜过石器和青铜器。铁器的广泛使用,使人类的工具制造进入全新领域,生产力得到极大的提高。我国对于铁的发现和使用源远流长,从目前考古发掘看,商代时已有用天然陨铁制成的铁器。中国开始冶铁和使用铁器的确切年代是春秋时期。战国中期以后,铁工具在农业和手工业中逐渐替代传统的铜工具而取得支配地位,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炼铁技术也不断提高,铁器遍布七国,并传播到北方的匈奴和南方的百越。冶金业在中国的出现虽然晚于西亚和欧洲,但它的发展却比它们迅猛,并在以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走在世界冶金技术的前列。

       第二单元 鞍山矿产资源

鞍山矿产资源极为丰富,境内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35种。储量最丰富的铁矿100亿吨,菱镁矿储量为23亿吨,均居全国之首,如今鞍钢每年铁矿石的产量为3500万吨,铁精矿1400万吨,并生产石灰石、硝石灰和锰矿石等,是我国重要的矿产资源基地。


第二部分 千年钢城的历史兴衰

鞍山地区冶铁历史悠久,早在战国时期,就已进入铁器时代。在沙河羊草庄大约两万多平方米的战国遗址中,出土了铁锄、镰、锛、锸、铲等铁农具和铁锅、铁镞等,表明当时鞍山的冶铁业,已经在燕国辽东郡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第一单元 秦汉铁官设置

秦统一全国后,始设铁官管理全国冶铁事业,汉武帝时进一步实行“盐铁官营”。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汉代在全国设立四十九个铁官,统一管理冶铁业。这一时期,鞍山地区的冶铁,应属辽东郡“平郭县”(今盖州)铁官管辖,是辽东地区重要冶铁中心之一。

       第二单元 辽金矿业繁盛

       晋唐之后的冶铁遗迹,有鞍山市海城八里镇英城子高句丽山城出土的铁器,如刀、剑、矛、镞、铧、锄、三足锅等。在采矿遗址中也发现了冶铁矿渣和高句丽式铁镞,说明高句丽民族政权曾继续经营和发展了这一区域的冶铁业。进入辽代,鞍山冶铁业呈现繁盛迹象。《辽史》载:“坑冶,则自太祖始并室韦,其地产铜、铁、金、银,其人善做铜、铁器。又有曷术部者多铁,……东平县本汉襄平县故地,产铁矿……”。辽代是汉以后历史上炼铁的兴盛时期,鞍山建有多处冶铁场。其盛产铁的“曷术部”居民,是由“渤海国”南迁“东丹”,即在辽阳南今鞍山地区。金元两代继续着这种繁荣。这一时期我国发明的炒钢技术和灌钢技术也得到广泛应用。

      第三单元 明清铁厂兴衰

        明清两代,辽东的冶铁业先盛后衰。据《大明一统志》载:“山有铁场,各处都出铁”。这时锻制生产工具时,采用了“生铁淋口”方法,即利用熔化的生铁,作为熟铁的渗炭剂,使这种熟铁的刀口炼成钢铁。清代辽东的冶铁业开始衰落,据《奉天通志》记载,由于“各矿区多在群山之间,交通不便,转运艰难,故矿商仅用土法开采,出产量甚少”。

第三部分 百年钢城的时代变迁

我国近现代冶铁文化发展史上,鞍钢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鞍钢的前身是1906年建立的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所属“振兴铁矿有限公司”的立山铁工厂,后改为鞍山制铁所、鞍山昭和制钢所。19497月,新中国第一个大型钢铁联合企业鞍山钢铁公司正式成立。发展至今,鞍钢已经成为国内第一家具备全流程钢铁生产线的集成能力的钢铁企业。

第一单元 殖民掠夺时期(19061945年)

1904年日俄战争后,日本夺取了长春至大连之间的南满铁路和旅大租借地。1906年,日本为加强对东北的政治和经济侵略,设立了“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作为在经济上侵略中国东北地区的大本营。19098月,满铁开始实施了掠夺鞍山地区钢铁资源的计划,首先组建“振兴铁矿有限公司”,然后获得了大孤山、樱桃园、东西鞍山、白家堡子、一担山、新关门山等矿区的开采权。1940年并入昭和制钢所。

     第二单元 钢城崛起岁月(19491978年)

       1948年112日,东北全境宣告解放。19497月,新中国第一个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正式开工,鞍山钢铁公司成立。到1952年末,残存的鞍钢旧有设备已部分或局部恢复了生产。在鞍钢“一五”计划期间,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7号炼铁高炉的“三大工程”建设同时,还扩建了大孤山、东鞍山和弓长岭3座铁矿山。1960年3月,《鞍钢宪法》的诞生。使鞍钢名副其实地成为我国第一个大型钢铁基地,被誉为祖国的钢都。 

      第三单元 盛世走向辉煌(19792013年)

      鞍钢为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和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2013年,生产生铁3501.65万吨、钢 3368.68万吨、钢材3206.51万吨、高钒铁(折合量)2.24万吨、钛白粉7.72万吨,现已通过ISO9002API质量体系认证。具有一流水平的17801700和酸洗轧机联合机组三条生产线,使主体技术装备和生产工艺炼钢系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成为国内第一家具备全流程钢铁生产线的集成能力的钢铁企业。2010 年鞍钢集团跻身世界 500 强,成为最具国际竞争力的钢铁企业集团。

 千年钢城、百年兴衰和当代辉煌。见证了鞍山的冶铁历史,始于战国、两汉,崛起于中国工业化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千百年来形成的冶铁文化,赋予这座城市深邃的文化底蕴。丰富的铁矿资源,曾是鞍山经受过殖民掠夺的苦难历程;艰苦创业的精神,铸就了鞍钢人昨日和今日的非凡成就。正是凭着钢铁巨人般的意志,我们从历史走到了今天。跨越新世纪的鞍钢人,正满怀信心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实现“两个百年”的中华梦再创辉煌。




版权声明|展览导航|留言板|联系我们       ◎2013-04-24  鞍山市博物馆版权所有 辽ICP备19011845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