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地方史陈列厅
|
展期:
地点: 鞍山市博物馆
主办:
鞍山史迹话沧桑
|
鞍山,地处中国东北辽宁中南部的辽东半岛腹地,它不仅是黄、渤海北岸和辽河流域的重要文化区,也是我国冶金工业的摇篮。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早在数万年前,以海城仙人洞为代表的先民,已经繁衍生息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先民们留下了深深的历史足迹,保存了为数众多的文物宝藏。这些丰富史迹和文物瑰宝,积淀着炎黄子孙的传统文化和深厚文脉,激励我们创造和开拓美好的未来,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文化。 本次展览,以鞍山地区历年出土和馆藏的数以万计文物标本为基础,用独具特色的地方文物史料,按鞍山地域文化的编年序列,展示出鞍山历史文化发展中异彩纷呈的历史画卷。
第一部分 远古人类的足迹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国家和省、市、县考古工作者,对海城小孤山仙人洞遗址进行了三次发掘,发现了旧石器时代的人类足迹。丰富的出土遗物,使人们仿佛看到数万年前海城河畔:小孤山人穿着用骨针缝制的兽皮,佩戴兽牙和蚌売制成的项饰,用石器、骨渔叉和标枪进行渔猎。原始先民在艰难的岁月中,“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距今约6000年的新石器时代中期以后,海城仙人洞上层出土的灰陶弦纹直筒罐、玉石犁;岫岩北沟和鞍山陶官屯出土的陶器和石磨盘、石磨棒;海城将军屯出土的玉斧、玉刀等,标志着这里的原始人类已经处于新石器时代。
第二部分 青铜文化的留痕 (公元前2000年—前221年) 距今约四千多年前,华夏人类历史进入了青铜时代。至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冶铁技术的出现,青铜器逐渐为铁器代替。这一时期,作为华夏九洲之“青洲”北域辽东半岛的鞍山地区,与中原的文化交流进一步发展。而独具特色的辽东石棚,就是土著文化的代表奇葩。现存海城析木石棚,由六块巨石板支筑而成,长6米,宽约5米,顶板重达5吨,是青铜时代兼有祭祀功能的墓葬建筑。在汉代文献中,因其状如王冠,又名“冠石”。 青铜时代的鞍山地区除石棚文化外,还有千山马驿屯沙厂出土的青铜戈,海城大屯、台安贾台出土的青铜短剑,以及鞍山市立山区羊草庄战国墓出土的大量燕刀币、陶器和铁器等。为千山南北、辽东青铜文化的重要史迹留存。
第三部分 秦汉帝国的遗踪 (秦汉时期)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华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自此,历经秦和两汉,鞍山地区一直隶属辽东郡(治在襄平今辽阳)。 汉代辽东郡的十八县,有四县,即“新昌”(今鞍山南旧堡)、“辽队”(今海城上夹河)、“险渎”(今台安孙城子)、“安市”(今海城析木城),分布在鞍山地区,其史迹犹存、出土文物丰富。至今在鞍山南杨柳河畔的西鞍山汉代古矿洞,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已有较多铧、锄、铲、刀等铁器出土,在国内的同期秦汉遗址中实属罕见。此外,鞍山羊草庄和沙河等地的战国、汉代古墓出土的大量文物,亦凸显秦汉时期鞍山地域文化的初步繁荣。
第四部分 晋唐文化的交融 (魏晋至隋唐时期) 在经历了秦汉时期的初步发展后,从东汉末公孙氏割据辽东,至两晋时代,鞍山仍属辽东郡县。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取代北周帝位,建立了隋朝,公元589年,他统一了南方,从而结束了魏晋南北朝近400年的分裂割据局面,高句丽民族政权据有辽东,至唐总章元年(668年)收复辽东。隋唐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次的民族大融合,最终结果是使许多少数民族汇聚,同时,汉民族传统文化也受到了深刻的改造,开创了唐代前期各民族之间比较平等和融洽的局面。此间鞍山经历了新一轮的辽海地区鲜卑、髙句丽等民族纷争和文化交融的时代。这一时期有代表性的史迹,是海城、岫岩等地的高句丽山城。其中海城英城子山城和岫岩娘娘城山城,都是辽东地区著名的高句丽山城。此外鞍山旧堡、摩云山、海城龙凤峪、马烽小窑沟等,也有山城遗迹。至今鞍山民间传说的“首山扶一把,鞍山上了马”等唐王东征故事,反映了千百年来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历史余音。
第五部分 北方崛起的草原帝国 (辽金元时期)
辽金元时期,鞍山地属东京道辽阳府,元代隶属辽阳行省的辽阳路。此时的鞍、海、台、岫地区,虽几经朝代更替,但民族文化进一步融合,呈现了多民族文化竞相发展的局面。佛教文化久盛不衰,至今雄风犹存。海城析木城的金、銀、铁三塔,千山香岩寺的南北双塔,至今蔚为壮观。海城下夹河出土的金代白釉铁锈花瓷器、岫岩红旗营子的辽白釉瓷、鞍山陶官屯出土的金元钧瓷和建窑瓷器,以及汪家峪出土的辽代画像石墓,凸显了鞍山地域文化的独特风姿。 从辽初迁渤海遗民于鞍山地区建有“曷野县”(今鞍山南)后,冶铁手工业进一步发展。史载辽金“曷野县”地的“曷术馆”,即以铁冶著称,元代曾置辽阳行省金银铁冶提举司。东鞍山发现的18米辽代矿坑,西鞍山古矿洞出土的坩锅、铁钎、矿渣等,展示了当时冶铁手工业的一度辉煌。
第六部分 明清时期的鞍山文化 (明—清末) 公元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国号“大明”,开始了明王朝的统治。至1387年,明王朝先后用15年时间完成了对全东北的统一。为了加强东北边防的军事力量,巩固中央集权,辽东地区只设都司卫所,不置府县。鞍山地域明代属辽东都指挥使司管辖。现鞍山驿堡以北为定辽中卫所属,南部为海州卫,岫岩县为盖州卫,置岫岩堡,台安县为广宁卫。自明天启元年(1621年)至清宣统三年12月(1911年),满清王朝统治辽东及鞍山地区长达290余年。此时的鞍山地域,顺治元年隶属奉天府辽阳州辽阳县,顺治十年改海州为海城县,鞍山为辽阳府所辖,鞍山南部地区为海城县。岫岩系旗 制管理,乾隆三十七年始置岫岩厅,隶奉天府。光绪三十三年裁将军设行省,废除旗民分治,属奉天行省东边道。台安县先后属广宁府及锦州府。 这一时期极具考古学价值的,是明辽东都指挥崔源族墓、鞍山驿堡和清初海城皇瓦窑等的调查发掘。鼎盛时期的辽东名胜千山,素有“九宫、八观、五大禅林、七十二茅庵”之称。明泰昌元年始建的天成山(今弓长岭)矿业,为明季辽东较成规模的铁矿。 明清之际的皇瓦窑遗址,位于海城析木城缸窑岭,系后金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为修建沈阳故宫等专烧琉璃构件的“皇封官窑”,是鞍山地区跨越明清两代的盛京官窑遗址。 历史铸就了鞍山,先民创造了鞍山的历史辉煌。从石器时代到周秦汉唐,直至宋元明清,在奔流不息的中华历史长河中,我们的家乡如海纳百川中的一条溪水、一朵浪花,以它自强不息的 独特风姿,向世人述说着古今的沧桑巨变,展示自己的文脉悠长。为了鞍山的美好和未来,让我们踏着坚实的步伐不断开拓进取,谱写千年钢城的历史新篇章。
|